2000年5月23日
從醫療改革看民主發展
(主要詞彙:醫護改革 免費午餐 民主發展)
最近有報導,指政府高層基於「政治敏感性」的考慮,決定押後至「適當時間」才推出《醫護改革綠皮書》,甚至會延至九月立法會選舉後才發表,以免任何加費或融資建議成為政客競逐選票的犧牲品。若真如此,令人失望之餘,亦教人憂慮香港民主發展的成熟程度。
誠然,香港的醫療體系仍未至於明天便塌下來,然而,政府將承諾一改再改,試問誠信何存?難怪有人質疑當局的工作效率與改革誠意。
朝令夕改失誠信
早於九七年,董特首發表香港回歸後首份施政報告,已承諾於九八年「全面檢討整個醫療體系」,但至今仍是祇聞樓板響。同樣,衛生福利局高官亦不斷更改其承諾,將綠皮書發表期限,先由去年底改至今年三月、再改為五月、以至目前模稜兩可的「適當時間」。出自最高領導層的承諾尚且能朝令夕改,試問政府怎能攫取民心?
假若當局延遲推出綠皮書,真的是為避開選舉這政治敏感期,便更令人對香港的民主發展默然嘆息。
無理政客何須懼
政府坐擁豐富的政策研究資源與資訊,祇要能拿出政治智慧與勇氣,必能為香港提出一套長遠可行的醫護改革方案,並憑藉充實的數據、周詳的構思,爭取市民認同。試問又何懼一些政客的強詞奪理?
政黨政客如發展成熟,便應有擇善而固執的氣魄、與當社會領袖的才幹和勇毅,敢於帶領市民放眼將來,而非祇懂高喊「免費午餐」。事實上,任何政黨要能長遠地贏取民心,斷不能祇自滿於擔當「凡建制必反」的反對黨,更不能甘於為選票放棄理性,政黨必須從根基出發,制定與推銷一黨的各項治港策略與政策。而成熟的、有理性的選舉,正好是政黨政客比試政治理念與民生政策的好時機。
此外,公眾亦必須明白,欠缺成熟的選民,縱有民主選舉亦失卻意義。所謂「成熟」,不單指認識與爭取自己的權益,更要同時重視個人對整體香港利益的責任。
改革急切不容緩
坊間不少言論質疑醫療融資改革的急切性。事實勝於雄辯,香港在長期奉行「市民不論貧富,均可使用由公帑大量資助的醫療服務」的政策下,公共醫院近年工作量急劇飆升,七年間,急症室求診人次增八成、住院人次升六成;但同期間,人手增幅不過四成半;醫療佔每年公共開支的比率,亦一直徘徊於百分之十三至十四。這失衡情況已令公共醫療體系瀕於崩潰邊緣。假若用者仍拒絕分擔公共醫療開支,便祇能面對增加稅收或醫療水準下降,相信兩者均非市民願見。
再者,任何融資方案,單是籌備便動輒須數年,機制運作暢順更非再待十數載不可。強制性公積金便是典型例子,有關法例九五年通過,今年年底才能開始運作,直至今時今日,仍有不少須修訂的細節哩!由此可見,目前還不開始訂定醫護改革方向,待問題惡化才動手,恐怕為時已晚。
香港代議政制發展已十多年,假如今時今日,我們仍未能孕育出具治港遠見與才幹的政黨政客;仍未能培養市民分辨政客漂亮空言與踏實政綱,便是香港民主發展可悲之處!
(明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