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月18日
香港的醫療水準
政府的醫護改革諮詢文件發表至今已逾個多月,然而,坊間議論似乎未見熱烈,談論亦祇集中於有關融資的建議。事實上,諮詢文件觸及的範疇非常多,雖然不少祇具框架,但醫護專業與市民若能為框架加上有用、有建設性的實質內容,對香港醫療於新一世紀的發展影響實在可以很深遠。
在醫護水平與質素方面,諮詢文件另闢一章節論之,可見這不獨是醫護專業關切之處,亦是政府與市民都感到重要的課題。事實上,文件其他關乎醫護服務架構或融資的建議,在在與醫護水平息息相關,並不能全然斬件式地處理。舉數例子,如欠缺妥善的醫療融資方案,去解決目前公、私營嚴重失衡的情況,公營醫院與診所工作量祇會繼續百上加斤,試問何以維持現時高水準的醫療服務?又例如建議的服務架構改革,若能真正改善基層健康服務,並發展跨專業、跨界別的一體化模式的話,不單能避免服務重疊,更能提昇全人護理的水準。
諮詢文件中,建議規定所有醫護專業人員須持續進修。這是我一向鼓吹的方向,我認為,當局應更跨前一步,建議待香港建立妥善的醫學持續教育計劃後,將「強制性持續教育」列為醫生與牙醫續牌的必要條件之一。換言之,醫生與牙醫須於指定時間內,取得指定的持續教育學分,方能繼續註冊行醫。類似規定,中醫師與律師均已行之,專科醫生亦須通過這強制性規定,才能繼續保留其專科註冊資格,但非專科醫生則未有此規定。
誠然,絕大部分醫生均深明醫學科技一日千里,個人不進則退的道理,因此一向都有自動自覺進修,但香港卻一直未有系統性地為非專科醫生紀錄進修情況與進度的機制。
隨著社會愈益開放、民智日高,市民對自己權益亦愈來愈重視,因此近年社會上對確保醫生水平的訴求亦日烈,鼓吹推行強制醫學持續教育之聲時有所聞。固然,一名醫生上足堂數未必等於一定不會出錯,但有此規定,起碼能加強社會對整體醫學界的信心,令市民相信任何一名現職醫生均具最起碼的、緊貼醫學發展的專業知識。
當然,行此制之先,我們必須確保所有醫生均能有充足的、方便的進修途徑,方能符合公平、合理原則。
過去六年多以來,香港醫學專科學院及其下十五個專科學院,已為各專科的醫生制訂系統性的強制性持續醫學教育計劃,多年來行之暢順,並令專科醫生註冊順利運作。有關當局若授權醫學專科學院為非專科醫生統籌持續醫學教育,以醫專的經驗與資源,定能於短時間內便落實計劃。願當局慎重考慮、並早日落實這具體建議。
(ask100.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