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6月6日
戳破醫療開支狂升的幻象
(主要詞彙:公共醫療開支 隱性項目 醫生薪津 醫療融資政策)
近年無論在有關醫療事故或醫療服務輪候過久的爭議,社會上總有聲音質疑當局近幾年投放於公共醫療服務的公帑以幾何級數倍增,何以服務無法同步倍增?是否資源分配不均?是否醫院管理局未能善用資源?是否有人需為「浪費」資源負責?
在欠缺充分資料下,公眾有這印象絕不為奇。事實上,近年每逢政府公布財政預算案前後,高官們為力抗社會不斷爭取增加福利的聲音,每每抓緊幾個數字便大吹大擂,謂教育、醫療等諸般民生項目幾年間翻了多少番;最近立法會競選期間,一些候選人亦肆意扭曲演繹公共醫療開支數據,企圖以打擊建制手法爭取選票。凡此種種,祇會加深公眾對醫療融資問題的誤解。
的確,單從帳面數字看,十年來醫療衛生的公共開支增幅達四點八倍,由八六至八七年的四十三億增至九六至九七年的二百五十億。但仔細察看,所謂驚人增幅不過是幻象,單是這十年的累積通漲已佔數面增幅的七成七。
此外,政府歸入醫療衛生公共開支的項目,十年來轉變甚大。以醫管局為例,其九一年年底接管全港公共醫院體系後,首年(即九二至九三年)的經常開支為一百一十六億,九六至九七年則為二百一十五億,但斷不能就此謂醫管局四年來開支倍增,事關醫管局的帳目,實際上包涵了許多以前政府並非列入衛生帳目內的「隱性項目」。例如,以前政府醫院員工的福利開支,如房屋、子女教育費、長俸等,已相等於當時整體衛生範疇的經常開支的六分一,不過,以前這筆開支歸公務員事務科帳目,醫管局成立後,這項「隱性開支」則躍現醫管局的帳簿內。另外,以前政府部門為政府醫院提供的服務,如水費、裝修保養、印刷等,均屬免費,開支分別納入各部門的帳簿內;但醫管局成立後,便再不能享用「免費」服務,單是九六至九七年,醫管局便須為各項政府服務繳付九千萬;九七至九八年單付予機電工程署的支出更達五億三千八百萬;另外,醫管局接管消防處的非緊急救護車服務,每年支出便達五千萬。
此外,醫管局成立以前,補助醫院一直被視為「二奶仔」,醫院設施、人手每每不如政府醫院,補助醫院員工的福利亦遠低於政府醫院,要提升前補助醫院的設施、人手數目與員工福利,開支便相當可觀。
事實上,我們如以相同基礎比較相同帳目項目的話,九零至九一年度醫管局成立前,衛生範疇的公共開支佔香港整體公共開支百分之十一點一,到九六至九七年,這百分比只不過增至百分之十一點九。從另一角度看,醫管局撥款的增幅遠遠追不上社會對公共醫療服務的需求。過去三年,急症室求診人數增加五成、專科門診病人增四成半、住院人數增三成半;但同期間,醫管局經常開支的實質增長祇有三成。面對工作百上加斤,前線員工仍本專業精神努力維持醫療水準,然而,社會上指斥醫生人工過高、甚至鼓吹削減醫生薪津之聲仍屢有所聞,難怪員工士氣大受打擊。然而,單盲目地、無限量地增加醫療撥款並非解決醫療困局之途,全面檢視整體醫療融資政策方為上策。
當局如要糾正香港的醫療融資問題,首要工作便是令公眾深明「以有限資源無法應付無限需求」這道理,當局如不為公眾提供充分的、客觀的資料與數據,試問怎能抗衡社會長期積累的誤解、與政客有意無意間散布的偏頗論據?
(明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