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頁  下頁   文章與講辭

1999年12月29日(新聞稿)

梁智鴻籲把握時機締建健康新景象

(主要詞彙:醫護改革 醫院管理局 兩層專業問責制 中醫藥 食物安全)

    立法會醫學界代表梁智鴻認為,一九九九年的醫學範疇可謂是「多事之秋」,當中預期的與意料之外的轉變參半。

    這些包括:首次由醫護專業人士出任衛生福利局局長;引入中央機制處理食物及環境衛生;通過規管中醫藥的法例;公布醫護改革顧問報告,以期作為展開整體改革的前奏;委任新的醫院管理局行政總裁等等。

    「不過,香港能否抓緊這些新機遇,將下世紀的香港建設成一個健康的社會,則非常端賴我們的官員、政客與各醫護專業是否能具遠見與智慧!」梁醫生今日(九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於年終總結時表示。

    然而,礙於香港現時的政治氣候與公務員文化,梁醫生對各項新轉變能否達致預期的理想目標有一定保留。

整體醫護改革

    踏入廿世紀的最後一年,梁醫生呼籲政府加速落實整體的醫護改革。不過,近日有關當局建議增加部分醫療收費的報導,卻令他憂慮政府祇求做簡單的門面功夫,以掩飾其拖延改革的企圖。

    據傳媒引述可靠官方消息報導,當局打算2001年於公共醫院引進急症室收費、及專科門診藥費等項目。

    梁醫生希望這些建議只是全面醫療融資改革的一部分,而醫療融資政策必須於確保每個市民均可獲得質素合理而能負擔的服務之餘,落實「能者多付」、「醫療須由政府和用者共同分擔」這些原則。不然,單是增加部分收費,實無助解決公營範疇工作量不斷飆升、而私營範疇日益萎縮的失衡現象。

    除非市民願意無限量以公帑注入公營範疇,且願意承擔由此導致的削減其他民生範疇(如教育、福利、環保)資源的後果,不然,公營醫療必然須面對資源有限這現實。梁醫生表示,香港如繼續行「以有限資源應付無限需求」的政策,相信不多久,市民便要面對輪候服務時間不斷延長、醫護水準低墮的惡果。

    再者,梁醫生認為香港的醫療融資政策如忽略有效運用私營市場資源,根本有違善用社會整體資源的基本原則。他舉例說,不少有購買私人醫療保險的市民,使用公營服務時依舊祇須付幾近免費的數目;此外,一些醫療設施如能公、私營範疇共用,必能提高彼此的成本效益。

醫護改革須涵蓋的範疇

    衛生福利局承諾將於明年首季發表醫護改革諮詢文件,梁醫生期望諮詢文件不單能提出具前瞻性的醫療融資政策,更能訂出一套適時的健康政策,以補香港二十五載欠缺醫療健康政策的空白。

    他期望諮詢文件至少包括以下範疇:─

公營服務為誰而設?涵蓋那些服務範疇?
政府與用者須共同分擔責任
公、私營範疇的妥善配合
中醫藥於整體醫護體系的角色
牙科政策的全面檢討
衛生署功能的全面檢討
基層健康護理服務的推展

    梁醫生一方面促請政府勿再拖延改革;另一方面亦呼籲政客與公眾將目光放遠一些,著眼未來世代醫護制度的健康發展,切忌盲目地「逢加必反」。

新任衛生福利局局長

    梁醫生認為,醫護改革斷不能祇著眼改善庫房的收支狀況。他期望新任局長憑藉其醫護專業知識,能對醫護制度的問題有更深入的瞭解,對實踐改革有更遠大的目光。

    正基於此,梁醫生過去多年不斷倡議政府於醫療決策層次引入醫護專長。

    不過,任何改革要能達致成效,實須政府上下同心、合力推動。梁醫生認為未來的醫護改革是否獲得整體公務員的支持與合作,正能證明董建華政府有否為後世締建健康社會的誠意。

醫院管理局

    梁醫生表示,有關醫管局撥款的爭議,正是當局不惜任何代價、但求扭轉政府財政劣況的短視明證。

    例如當局明知醫管局自九二年已自行節約,累積資源增值達百分之十一,但當局仍採取高壓手段,硬要醫管局於未來三年達致百分之五資源增值指標,毋視對服務質素的影響。

    又例如當局玩弄數字誤導公眾,以期挾公眾壓力逼醫管局削減員工薪津。

    梁醫生對醫管局董事局未有按理力爭便舉手投降,自動迅速削減員工薪津深表遺憾。事實上,至今祇有很少數董事局成員勇於面對公眾,向公眾指出政府不斷要求醫管局應付無限公眾需求的不是。

兩層專業問責制的爭議

    梁醫生指出,最近落實兩層專業問責制之議,不幸地亦錯誤地與薪津檢討混為一談。他重申,醫管局有關委員會事實上已否決將兩項事宜掛。

    他解釋謂,所謂兩層問責制乃一服務承諾,承諾公眾所得服務,乃由專家醫生督導尚在接受專科培訓的醫生下提供。事實上,即使現時顧問醫生、高級醫生、醫生的三層職系架構不變,同樣可推行兩層問責制,一些醫院與臨床部門實際上亦已於現有職系下行此模式。

    鑑於人手限制,梁醫生認為醫管局實無急需全面在各醫院各部門推行兩層問責制,他籲請醫管局理性地循序漸進推行。再者,政府快將推出的醫護改革方向,可能對公營服務範疇及人力需求有相當影響。祇有待改革方向清晰後,醫管局才能確切研究如何全面於醫生及其他職系推行兩層問責制;是否有足夠人手行此制;怎樣的落實時間表才切合實際等等重要問題。

    梁醫生表示,近來兩層問責制引起的激烈爭議,正好反映前線員工、醫管局管理層、及醫管局董事局之間嚴重溝通不足。

「就此事單指摘醫管局新總裁殊不公允,董事局亦須負一定責任。董事局運作應更公開,對醫管局工作的監察應更緊密,這樣才能提高對公眾及員工應有的問責性,醫管局各董事成員應緊記,董事局乃是法定管理香港公共醫院的組織,並非只具諮詢性質而已。」梁醫生說。

中醫藥

    衛生官員表示將發表的醫護改革諮詢文件將包括中醫藥發展,梁醫生對此深表歡迎。

    隨著《中醫藥條例》於本年七月通過,市民理所當然要求當局提供公營中醫服務。不過梁醫生籲請政府切勿簡單地從現時已捉襟見肘的公共醫護預算中,硬削部分轉往發展中醫藥便當了事。

    他認為,中醫除了其原有的基層健康護理角色外,亦可成為醫院的其中一個臨床部門,與其他現有部門一同運作。這不獨有助中、西醫學的交流,更能確保病人獲得具連貫性的護理,事實上,一些公共醫生早已與中醫師合作,照顧癌症、糖尿病等患者。

    隨著法例的通過,梁醫生敦促政府及中醫藥管理委員會盡速落實展開中醫師的註冊,並且制訂規管中草藥、中成藥的詳盡細則,以保障民康。

    他對註冊中醫師仍未能有機會於立法議會中取得代表聲音深感失望。他期望中、西醫專業能懷廣闊胸襟,加強互相溝通與合作,共同為市民健康謀福祉。

食物安全

    目前取消兩個市政局既成事實,梁醫生期望來年新成立的食物及環境衛生機制真能為香港揭開健康新一頁。

    不過,梁醫生指出醫學界對新機制能否有效監測與控制傳染病則有保留。他解釋謂,明年起,傳染病的控制將分由兩個政策局與兩個部門處理─與食物有關的由新的環境食物局及食物環境衛生署處理;其他與食物無關的則歸衛生福利局及衛生署。

    他指出,為更妥善統籌所有關乎健康的工作,醫學界一直認為食物衛生應撥歸衛生署及衛生局範疇;此外,食物(包括許多自稱的健康食品)、藥品與醫療器材,亦應由一中央機制監管。梁醫生表示他會繼續鼓吹、爭取落實這些理想模式;與此同時,他深信立法會必會盡力監察新政府架構的有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