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8月4日
醫療融資政策與醫生供求
(主要詞彙:醫科收生 合約工 融資政策 私營體系)
日前香港醫學會及兩所大學醫學院不約而同召開記者會,論述醫生人手供求問題,兩者對應否削減醫科收生數目立場互異。事實上,醫生供求問題錯綜複雜,與其他整體醫療問題糾結纏繞,當局斷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地為學額數目作個決定便當了事,當局必須加緊制訂全面的健康政策及醫療融資政策,才能徹底解決公、私營服務失衡、醫生供求不配合、輪候服務長龍有增無減等林林總總的醫療體系潛藏的危機。
削減醫科收生
醫學會於記者會指出,未來十三年,如只計算公共醫療機構新服務空缺及人手流失,每年須增加醫生三百二十人,但估計同時間,在港註冊醫生每年增加三百六十多名,假若以現時一名醫生對八百多名人口的比例計算,則只須每年增加二百三十二名醫生,該會因而建議每年削減兩大醫科收生名額四十。
兩大醫學院則認為應增加公共醫生數目,以改善公共醫療、縮短病人輪候時間;再者,香港人口持續老化,當局仍未能清楚掌握未來新移民人口結構與醫療需求,因而絕不應現在減產醫生。
爭論肇端,源於今年剛完成實習的醫生中,有八十八人之眾只能於醫院管理局覓得「合約工」。假如現行制度不變的話,醫科畢業生「搵工難」甚或「失業」的難題,相信將來仍會持續下去。
誠然,沒有任何政府可以確保修讀專業的每個大學畢業生均能找到工作,不過,培訓一名醫科生至畢業,須花納稅人逾三百萬,畢業後不能學以致用,無異白白浪費公帑。醫學會建議削減醫科收生,亦是從善用整體資源著眼。
久候公共醫療服務的普羅大眾,自然認為愈多醫生便愈能快點縮短輪候時間;然而,醫生不過是整體醫療隊伍的一員,即使聘用更多醫生,亦需有更多醫療設施、更多各類醫護人員配套,才能為公眾提供更多和更佳服務。再者,擴展服務與人手必須投入更多資源,在目前百分之九十七的公共醫療經費由公帑支付下,納稅人是否願意縮減其他公共開支範疇(如教育、房屋、福利等),或者付出額外稅款,以資助公共醫療?此外,假若現時幾近免費的公共醫療服務政策不變,病者不論貧富均只須付每日六十八元住院費的話,即使擴展公共醫療、增聘人手,亦只會短時間紓緩輪候長龍,已改善的輪候情況,只會更快吸引更多有能力使用私營醫療服務者。
平衡發展公、私營體系
要徹底改善公共醫療服務、縮短輪候服務時間、幫助真正有需要津助者獲得適時適當的照顧,必須從制訂長遠的健康政策與可行的醫療融資與收費政策入手。當局必須轉變現時不論貧富均可獲得幾近免費公共醫療服務的政策,當局必須於公共醫療服務內,定出以公帑大幅資助、而任何人均能獲得的醫療福利的界線;界線之上的,則應屬須用者自付、能者多付的服務。
當然,我們必須同時有一套簡單、公平的豁免制度,確保經濟有困難者亦獲得照顧,我們更應同時引入全民強制式的醫療保險制度。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平衡發展公私營體系,善用公私範疇的資源。過去幾年,香港每年用於醫療的整體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百分之四至五,當中逾一半用於私營範疇,病人一面倒地使用公共醫療,無疑等於白白浪費原來市民願意用於私營服務的資源。短期而言,在當局未訂出整體醫療與融資政策前,兩所醫學院理應削減收生,以平衡供求。
當然,我們必須彈性處理收生數目,定時因應社會需要,例如人口結構的轉變、計畫增加的新服務等,決定將來收生名額是增或減。至於原來用於削減名額的經費,則可用以發展專科培訓及研究,類似靈活運用資源的例子,早見於九零年牙科學院削減學額之時。
要解決醫生供求這複雜問題,各有關方面應本公眾利益,懷理性態度共同磋商。兩所大學指摘主張削減收生名額的團體,是為維護私人醫生飯碗,是不惜犧牲公眾利益,這些偏頗言論,根本無助分析解決問題,假若凡事從陰謀論出發,人家豈不也可以指摘兩大拒減學額,是擔心經費被減,是為維護自己的王國免受削弱嗎?
(星島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