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2月12日 新聞稿
梁智鴻 就「醫護改革諮詢文件」的回應
(一)把握機會表達意見
十多年來,醫學界均敦促政府檢討香港的醫療融資與醫護制度。梁醫生因此歡迎政府發表諮詢文件,認為「遲做總比不做好」。香港的上一份醫療政策白皮書發表至今已26年。
不過,梁醫生指出諮詢文件大部分建議祇有框架,並無實質內容,他對此感失望。
他呼籲公眾把握諮詢期的機會,踴躍表達意見。
(二) 改革收費制度
諮詢文件提出全面檢討現行收費,無疑等於政府重申「醫療應由用者與公帑共同分擔」的原則。梁醫生對此深表贊同。
他指出,假若有能力的公共醫療使用者不願多付出,而納稅人又不願多投放資源於公共醫療,在醫療成本急速飆升下,公共醫療的質素祇會如江河日下。他指出,當局決不能以有限資源,應付無限需求。因此,他對當局提出檢討公共醫療收費深表贊同。
他認為政府應制定逐漸增加收費的時間表,好讓市民能盡早為自己的將來作籌謀。
不過,當局必須先清晰定出「由公帑大量資助的公共醫療」應包括甚麼服務?甚麼人可以使用。不然,調整收費祇會是本末倒置。梁醫生一向認為應為高資助的公共醫療定位,其覆蓋範圍應為:-
•貧困、有需要人士(包括長期病患者、老人、精神病患者 等);
•致命、緊急或須馬上治療的疾病或病況,又或者一般病者難以負擔的治療。
(三) 自願性保險 與 強制性儲蓄
梁醫生認為,單一的醫療融資模式並不適合香港這自由社會,香港應容許不同模式並行。他認為祇要公共醫療收費妥善調整,以反映成本,公眾自然會為自己將來的醫療開支作打算,或自行儲蓄以備不時,或自購私人醫療保險。文件建議的強制性頤康保障戶口制亦可作為互相補足的方法之一。
不過,要保障消費者權益,政府實須要加強對醫療保險運作的監管。
(四) 引入頤康保障戶口須解決的問題
1)1至2%的供款率最終能為一名退休人士提供多少醫療保障?這供款水平又是否能有效減輕公帑負擔?
2)計劃須運作多久才能達致有效地分擔公共醫療開支的水平?期間,公共醫療質素能否維持?
3)須選擇推展計劃的合適時機。現時香港經濟剛復甦,強制性公積金供款剛開始,市民難免感抗拒於短期內加入其他供款。
4)有何醫療保險可供退休人士選擇?如何防止保險公司將退休人士拒諸門外,或於保單加入苛刻條款?
(五) 質素保證與投訴機制
香港各醫護專業的監管機制,存有檢討的需要。諮詢文件建議賦予衛生署調查醫療事故的權力,亦可以是未來改善方向之一。但與此同時,當局必須避免衛生署與各醫護專業監管組織工作重疊;避免干預專業自主;同時防止投訴機制被濫用。
文件建議規定所有醫護專業人員必須持續進修,這亦是梁醫生一向的主張,他認為要求非專科的醫生和牙醫參與「強制性持續醫學教育」,是強化公眾信心的方法之一。
(六) 中醫藥
中醫師註冊已展開,而監管中草藥、中成藥的規例亦快將出爐,現時正是適當時機,去釐定中醫藥於整體醫療與公共醫護範疇的角色。但梁醫生指出,當局須為發展中醫藥提供額外資源,而非取巧地從現已捉襟見肘的公共醫療預算中削減一部分撥歸中醫藥便當了事。
當局建議就中醫納入公共醫療體系進行試驗計劃,梁醫生表示歡迎,但他同時期望政府不會以試驗為借口,拖延為中醫藥定位。
(七) 牙科政策
文件於口腔健康方面了無新意,固然,口腔健康的公眾教育非常重要,但假若欠缺市民能獲得的治療服務,空有教育亦徒然。籌備經年的諮詢文件依舊未有針對牙科政策與服務的核心,梁醫生深感失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