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頁 下頁 文章與講辭

2000年11月29日

新的公共醫療撥款機制

    政府與醫院管理局計劃由下個財政年度起,引入新機制,按人口來計算醫管局的撥款數目。

    一直以來,政府每年釐定醫管局的撥款,乃以前一年的數額為基數,加上通漲,再加該年新醫院病床、新設施、新服務所需的新增撥款。

    這傳統的計算程式缺點不少。首先,上年度的撥款數目乃年復一年長期累積而成,經數十年的變遷,舊的基準是否仍適用甚成疑。此外,目前的撥款主要按病床數目為準則,各醫院為了起碼維持原來的撥款,自然傾向保持住院服務,因而窒礙資源靈活調配以配合需求,更遑論發展更符成本效益的日間或社區醫護服務。隨著醫學科技的發展,以往一些須病人留院進行的醫療程序或手術,已可於日間便完成;而在人口急劇老化下,慢性病患者自然日多,不少長期病患如於社區有妥善的醫護照顧,病者的生活質素往往較長期住院為佳。事實上,日間與社區醫護服務已是國際性的大趨勢。

    因此,政府與醫管局協議以人口計算撥款,可以說是較為科學化,亦較能符合醫學發展與社會需求。

    計算人口須考慮的問題

    不過,當局在引進這機制時,有幾方面的問題必須慎重考慮。

    (1)流動人口(如遊客、在港產子的非香港居民)對公共醫療需求 的影響。

    (2)治療老人的平均成本每每較一般病人為高,新撥款機制因而必須顧及人口老化對整體醫療開支的影響。

    (3) 整體人口與不同年齡組別的定期統計與推算須力求準確。

    醫管局內部的撥款機制

    此外,醫管局亦須盡速制訂一套內部撥款予各醫院的清晰準則,並提高撥款決策過程的透明度。同時,醫管局更應改變目前逐間醫院撥款的做法,代之以「聯網」為撥款單位,才能促使資源能更有效運用,減少不必要的服務與人手的重疊。各「聯網」除了服務人口數目應相若外,醫管局更須確保每一「聯網」有足夠的撥款,讓聯網內的各醫院在分工合作下,能為該區提供全面的醫護照顧。

    另外,現時即使是治理同類病種與病人,不同醫院所獲的平均撥款亦有差異,醫管局好應致力消除這不平等現象,提升一些「相對貧困」醫院的基準撥款。

    然而,最終醫管局開支多寡,實端賴政府未來的醫療融資政策方向,以及當局對公共醫護服務的定位。千呼萬喚的醫護改革綠皮書據聞下月(十二月)便會出爐,我們且拭目以待!

(ask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