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頁  文章與講辭

1996年1月13日

當局須制訂醫療融資政策

(主要詞彙:私家醫院 市場平衡 擴展王國 融資政策)

    在公共醫療服務日益改善下,近來私家醫院大都大嘆「生意難做」,一些甚至表示面臨虧本與關門的威脅。這箇中情況,實在隱藏不少根本性的問題,值得有關人士深思。

    九零年代以前,市民對公共醫院可謂避之則吉,非有大病兼且經濟能力有限的話,絕不肯踏足半步。然而,自從醫院管理局接管公共醫院五年以來,情況已截然不同。今時今日的公共醫院,柔和、溫暖的色彩,已取代過去四壁慘白的病房,而且不少設有空氣調節,帆布床情況大大改善,員工態度親切,每每著重與病人的溝通;此外,醫管局善於推銷正面形象,亦令人對公共醫院服務產生好感。

    不過,最重要的,還是無論小至割盲腸,大至腦部、心臟或移植手術,任何公共醫院病人只需一律繳費每日六十元,在經濟不景下,「貨靚價平」自然「生意」日佳。相反,不少私家醫院卻仍不改以往作風,面對強勁對手,自然難免陷入掙扎求存的困局。

    一向以來,私家醫院均予市民有「無底深潭」的印象:一旦住院,醫生巡房費、住院費、藥費、手術費等林林總總的收費便會接踵而來,一些醫院,甚至連量血壓、換繃帶、打針等亦要逐項逐次收費,這樣自然會嚇怕一般人。此外,私家醫院一向忽略宣傳,而且未能迅速配合市場情況。近日一些醫院推出「套餐服務」、「優惠計畫」等,可說是積極改進之法,面對公共醫院的競爭,私家醫院必須力謀迅速改善自己的服務與形象,並釐定更清晰、更合理的收費。

    有人認為,公共醫院不應推廣宣傳自己的服務,有些較極端的,甚至認為公共醫院與診所不應裝置空調、不應全面電腦化,這無異於說公共服務不應改善。對普羅市民而言,這實在難以接受。

    另外,有人認為破壞公、私營市場平衡的罪魁禍首,在於醫管局經費增加太多、太快。單從數字表面來看,九零至九一年度,所有政府與補助醫院開支為六十七億元;到今年,醫管局預算已達一百七十億元。不過,實質增幅卻不如表面般驚人,事關九零年的開支,並無計算公務員福利的實質價值,而當時補助員工的福利亦遠差於公務員;再者,五年來,當局亦已開設多六家醫院。事實上,過去十年,公共醫院開支與政府全部開支的比例,一直維持在百分之十至十二。話說回來,醫管局可謂運氣甚佳,成立以來幾年,香港經濟蓬勃,庫房收入與盈餘大增,政府用於公共醫療的經費自然相應有實質增加,醫管局因而得以拓展服務。然而,當經濟情況逆轉時,相信醫管局亦會好景不再。

    因此,問題的關鍵不在於醫管局經費是否過大,而是醫管局有否過分擴展自己的「王國」、超越自己的範疇,甚至「進侵」衛生署或私人機構的工作。相信,大家都不願看到有朝一日,醫管局成了香港唯一提供醫療與健康服務的機構,令納稅人要悉數負擔香港所有醫療開支,亦令市民失卻選擇的權利;同樣,我們亦不希望見到醫管局在過度膨脹後,因著無可避免的公共資源的掣肘,而要走回頭路。

    要解決問題的根本,必須從整體醫療融資出發。我認為可行而公平的原則,應是「有能者多付」,兼且確保經濟有問題者獲得充分醫療照顧。假如政府能拿出政治智慧與勇氣,清晰地劃分哪些公共醫療服務屬於免費或廉價福利、哪些則屬於非急切或非必要的服務,需按當事人經濟能力支付的話,目前市民不論貧富、一面倒使用公共醫院服務的情況,自然會有所調節,而公、私營範疇的資源,亦因而得以充分運用。

    當局假如仍不盡早制訂一套整體的長遠醫療融資與收費政策,最終只會出現私營市場崩潰,公營服務發展備受牽累的惡果!

(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