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4月7日
制訂可行醫療融資政策
(主要詞彙:醫療融資 健康政策 醫管局經費 雙軌並行 私營萎縮)
全球三十多國兩千多名的醫療護理專家,本周聚首香江,參與醫院管理局第四屆研討大會;今次會議,更是與國際醫院聯盟泛亞區際會議聯合舉行。
為期三日的大會,以「開拓醫院服務新遠景」為題,會上二十多名來自各地的專家,分別就醫院管理、科技、人力培訓、各醫療福利範疇的合作發表演說,和眾與會者交流經驗。
然而,歸根究柢,某地的醫院服務遠景如何,往往與當地的社會、經濟、甚至政治發展息息相關;醫院服務的發展方向與速度,更是受制於當地的整體醫療健康政策,斷非醫院行政大員所能獨力操控。香港便是一個典型例子,在缺乏清晰的整體醫療融資與健康政策下,醫管局的發展可謂處於兩難境地。過去四年多,香港公共醫院服務與環境的長足改善,成績可謂有目共睹;然而,好景不常,往昔「帆布床」、「排長龍」的日子,近來似有重來之勢。據報最近寒流襲港期間,某些醫院竟有一間病房同時需動用五、六十張帆布床的紀錄;近來一些急症室,病人竟要輪候逾六小時才能獲得診治;而一些專科門診的排期,最早亦到九七年八月。
不少壓力團體紛紛指責這是資源不足、醫生護士人手不足所致;但另一方面,政黨近年亦不時指責醫管局經費增幅太大。醫管局今個財政年度獲撥款一百九十億,比四年前增加七成。
實際上,要衡量醫管局經費是否足夠,並非易事。但事實擺在眼前,隨著人口老化、長期病患者增加、市民知識與要求日高,醫管局經費雖然不斷上升,但依然無法追趕得上對醫療服務不斷膨脹的需求。換言之,單以公帑這有限資源,已經無可能應付不斷急升的需求。要徹底解決問題,政府必須拿出政治勇氣制訂政策,決定哪些公共醫療服務應屬福利,不論貧富均可獲大幅資助;哪些服務則屬需收費的項目。
當然,市民可透過醫療保險支付,當局亦應切實考慮與籌備中的強制性公積金計畫掛u,推行全民供款式的醫療保險計畫。另外,當局必面建立一套簡單、合理的豁免制度,確保經濟有問題的市民能得到充分照顧。唯有推行這樣的政策,政府才能確保醫療經費,直正有效地用於資助有需要人士身上。
長久以來,香港的醫療制度,均由大幅資助的公共服務及用者自付的私營服務兩者組成,雙軌並行。假若當局仍維持目前不論貧富均能獲得大幅資助的公共醫療服務的做法,在公共醫院環境與設施已大大改善下,病人一面倒地湧向公共服務的情況,必須會繼續下去;到私營範疇不斷萎縮,而公營範疇工作重壓增至吃不消的地步時,香港的整體醫療服務水平,便只能如江河日下。
市民、政黨和社會團體必須認真考慮一下:他們究竟希望香港推行一套怎樣的醫療制度?由公帑大幅資助的醫療服務,應擴展至哪個限度?一些奉行「全民免費」、「社會主義」式的醫療制度國家的經驗告訴我們,這種以有限資源應付無限需求的模式,不是拖累社會經濟,便是要市民忍受低效率、低質素等代價。這絕不會是香港市民希望見到的。
要看到光明的醫療遠景,政府、市民與醫療專業必須盡速合作,為香港制訂一套可行的整體醫療融資政策,這樣,才能確保在人口急劇老化、醫療成本快速飆升下,香港市民將來都能享有高水平的醫療健康服務!
(星島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