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頁 下頁  文章與講辭

1996年6月10日

公、私營平衡發展有助確保醫療質素

(主要詞彙:雙軌並行 醫管局 能者多付 醫療保險)

    較早前十二家私家醫院代表會晤衛生福利司,向當局提出尋求公、私營醫療平衡發展的建議,有關報導一出,隨即引起不少爭議。事實上,私家醫院一向在香港的整體醫療制度扮演重要角色,香港過去幾十年的經驗亦證明,公、私營服務雙軌並行的制度實有其存在價值,因此,當局實在必須檢視怎樣善用公、私營醫療資源,以確保貧者富者均能快捷地獲得高水準的醫療服務。

    話說七十年代以前,由於公共醫院病床有限,私家醫院一方面在數量上補公營範疇的不足,另方面亦為經濟能力較佳者提供更個人化的服務和更舒適的住院環境。然而,當時私家醫院仍以照顧長期療養及普通疾病為主,公共醫院由於擁有專門人才與先進儀器,因而負責處理較嚴重、較棘手的個案。

    直至七十年代中期,市民和員工對公共醫療體系的官僚化、排長龍、環境擠迫等不滿已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醫護人才因而漸次流失往私家醫院,而不少私家醫院亦乘時而起,順應市場需求引入不少先進醫療科技與設備。當時,私家醫院的市場佔有率相當不俗。

    這數十年的演變,充分顯露公、私營範疇自我調節、互相補足的功能,同時亦透過互相競爭,帶動香港整體醫療服務與科技的發展。

    不過,隨著醫院管理局的成立,公、私營雙軌制亦受一定衝激。醫管局九零年底成立時,社會經濟蓬勃,政府亦樂於增撥資源,加上擺脫僵化的官僚體系,醫管局因而得以迅速從質、量和科技方面擴展服務。由於醫管局服務跡近免費,各種優點相配合下,便造成市民不論貧富一面倒地使用公共醫療服務,現時公共醫院負責照顧百分之九十二住院病人,跟三數年前相比跳升七、八個百分點,膨脹速度可謂驚人,與此同時,私營醫療範疇卻相對萎縮。然而,除非政府能確保不斷增加公共醫療的撥款,不然,目前情況持續下去,公共醫院以有限資源應付無限需求下,祇會導致工作量飆升,進而回復昔日排長龍、病房擠滿帆布床的惡果,這無異於降低服務質素,同時令真正有需要免費或資助服務的市民,因為供不應求而得不到及時的、適當的醫療服務。

    此外,近年全港每年用於整體醫療健康服務的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百分之四至五,當中逾一半用於私營範疇,一旦醫療服務大部分由公共機構免費提供時,便等於將有經濟能力人士原來用於私營服務的開支,轉由納稅人負擔,這豈非白白浪費社會資源?

    要解決上述問題,當局必須及早制定合理的公共醫療收費政策,切實推行「能者多付」的原則。我認為,救急的、急需的服務,必須維持不論貧富均免費提供;至於其他服務則可按當事人的經濟能力收費,這可以是病人自掏腰包、或透過醫療保險支付,至於無能力負擔的,當局則應全然承擔,以確保「沒有人會因為經濟問題而得不到適當照顧」。當然,哪些屬免費而急需的服務、哪些市民應獲政府資助,這些界線的釐定,必須由政府、醫療專業、及市民代表共同磋商,而且定時按社會需求與經濟狀況作檢討。祇有這樣,市民才有誘因考慮使用私營服務,公營服務的壓力才有機會得以舒緩,而公、私營範疇的資源才得以同時充分運用。

    不過,長遠而言,香港必須推展全民強制式的醫療保險,這樣才能確保整體醫療服務獲得足夠資源,同時確保社會大眾,尤其是老弱貧困、長期病患者等,生病時都能獲得快捷的、高水準的醫療照顧。

(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