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2月14日
特區須制訂新醫療政策
(主要詞彙:公私不平衡 健康新政策 醫療融資 人手供求 新移民中醫)
候任特區行政首長周三已誕生,為香港掀開歷史性一頁。面對政權移交的重要過渡時期,候任特首的工作必然比任何一個政府元首來得艱巨。
在接著的五年任期,首任特首的工作可謂任重道遠,急待解決的社會問題不勝枚舉,不過,特區政府卻絕不能忽略醫療健康這重要的民生範疇。可惜的是,候任特首的政綱中對此著墨奇少。特區首任政府卻必須急切檢討、改善整體醫療健康政策,不然便等於面對一個民生計時炸彈。
近幾年,醫院管理局改革見成效,香港亦有驕人的健康指標數據,因而易令人產生錯覺,以為形勢大好。實際上,在瑰麗的表象下卻暗湧連連,問題不斷湧現,不快捷的徹底解決,實有覆舟之危。舉幾個明顯例子:近年,當局承諾在公共醫院急症室只需等候三十分鐘以內便能獲得照顧;時至今日,這三十分鐘承諾已成神話,非緊急的個案動輒輪候兩至四小時不足為奇。各專科門診的長龍更是有增無已,大部分專科的門診排期輪候時間均比去年遞增,不少均要等候十至十八個月。
這些倒退回昔日公共醫療服務差劣的現象,絕非因醫護專業人員散漫、不負責任;事實上,前線員工擔子不斷加重,已是疲於奔命。問題亦非在於當局削減醫療經費,事實上,醫管局成立後的首個財政年度(即九二至九三年)經費為一百億,今年增幅已是兩倍,接近二百億。導致這些劣績的原因其實很簡單:醫療經費、人手、設施的增加,已遠遠追不上公眾對公共醫療服務需求的飆升速度。以今年第三季的數字為例,公共醫院住院人數比去年同期增加百分之六,急症室應診人次則增一成;個別醫院的「劣況」更甚,以新界某急症全科醫院為例,外科部現時每月收到一千個轉介個案,短短一年前,數目不過是五至六百。醫管局幾年前照顧全港住院人數的八成半,現在這比例已躍升至百分之九十二;這種公私不平衡的現象,早已被廣泛報道。
前線員工工作百上加斤的同時,醫管局仍不斷催迫各醫院厲行約省經費,無怪乎幾年前樂於當上管理級職位、樂於推行新管理文化的醫護專業人員,現時均紛紛苦思放下這些「各面不討好」的職銜,切切實實地做回一個純粹埋首臨床工作的專業工作者了!
造成目前服務發展與需求脫節,政府不分貧富均可獲免費公共醫療服務的政策,實在是罪魁禍首。固然,我們必須有一套簡單、合理而具效率的安全網機制,以確保「沒有人會因經濟問題而得不到適當的醫療照顧」,但同時,特區政府應具遠見與果斷,實行有能力者支付自己的醫療費用這原則。當然,支付方法可以是自掏腰包,亦可以由雇主或自己購買的私人保險付出,但我認為應同時推行全民供款式的醫療保險計畫,才能真正保障社會中的老弱病者均有所依。
香港最近一份醫療政策白皮書已有廿二年歷史,老早已不合時宜。我們必須要盡速制訂一套全面的醫療健康新政策,才能面對眼前以至廿一世紀的挑戰;而醫療融資與收費的全面檢討與規劃,更是新政策不可或缺的重要範疇。我們必須清楚界定甚麼情況下公共醫療服務屬免費福利;甚麼情況下則為需收費的服務。循此方向,方能解開當前困局。
另外,人手供求亦是醫療範疇內必須急切研究的課題。現時,香港顯然有牙醫過剩的情況,醫生供應亦近飽和,然而,護士、臨床心理學家、物理治療師及其他輔助醫療專業,卻異常短缺。怎樣訂出合理的供求方程式、怎樣妥善計劃培訓以確保公帑用得其所,確實是刻不容緩的要務。
此外,醫療政策與服務必須顧及主權移交後隨之而來的問題;其中之一,便是從內地來港新移民的不斷增加,當局必須研究新移民與香港人的健康情況有何不同,再從服務的量、質和形式上相配合。另外,中醫未來在香港扮演的角色,相信必會日重;我們除了要制訂機制監管不同醫療專業,以保障市民健康外,更應集合西醫、中醫、與其他醫護專業,研究彼此在整體醫療健康體系的定位,分工合作以服務市民。
我們期望在新政府新作風下,香港市民真能享有一個健康的醫療體制。
(星島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