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頁 下頁 文章與講辭

2000年9月28日

醫生供求與醫療融資

    最近有報導引述消息人士稱,當局將為醫院管理局提供額外經費,以吸納來年新畢業的醫科生。近幾年每逢七、八月時份,均出現本地醫科生無法入職公共醫護機構的現象。因此消息如屬實,必能令正習醫者舒一口氣。

    據報,當局亦決定由2004年起,將兩醫學院收生名額由330減至280。事實上,香港除本地培訓的醫生外,未來數年內,由38所英國或英聯邦醫學院畢業的香港居民亦可回港免試取得執業註冊;加上經過遇統一執照試取得註冊者,保守估計,香港每年有逾四百「新」醫生供應。然而,公營醫護範疇近幾年每年能提供的空缺祇有三百多;私營市場萎縮,亦導致公共醫生流失率屢創新低,自難騰出更多空缺。醫生人手供過於求顯而易見。

    目前,納稅人平均花逾三百萬培訓一名醫科生,假若畢業後不能學以致用,不獨浪費公帑、更浪費人才。雖謂新醫生亦可從事私人執業,但在醫學日趨專科化的今天,欠缺在公營機構具水準的至少六年專科培訓,新畢業的醫生自難追上專科醫學的發展,更遑論取得專科醫生的資格。這在在與維護香港社會的整體醫護水平有著密切關聯。

    然而,醫生供求問題錯綜複雜,與公私營市場失衡、公共醫療輪候人龍激增、醫療融資與健康政策的取向等息息相關。我們斷不能以為表面上「解決」了新醫生「失業」問題,其他難題便能迎刃而解。

    醫生不過是整體醫護隊伍的一員,即使多聘醫生,亦需有更多醫療設施與更多其他醫護人員配合,才能應付不斷急升的需求。但擴展人手與服務在在須財,目前公共醫療經費百分之九十七乃由公帑支付,納稅人是否願意為此付出更多稅款?或者縮減教育、福利、房屋等其他公共開支而轉投放於醫療?再者,假若現時接近免費的公共醫療政策不變,增加人手亦祇能短暫紓緩輪候長龍,一旦情況改善,又會很快「吸引」更多原來有能力負擔私營服務者。

    目前香港經濟剛復甦,加上政府民望屢跌,不少政客仍緊抱「派免費午餐」招數不放,當局對民生服務加費等敏感課題自然須格外小心行事,相信這亦是當局再三押後發表醫護改革綠皮書的主因之一。

    但當前公共醫療的工作量急劇飆升,實在到了無法既維持高醫療水準、又能以有限資源應付無限需求的地步。當務之急,當局至少應清楚界定,由公帑大量資助的公共醫療的服務對象與包涵的服務範圍;同時將「市民不論貧富均能使用高資助的公共醫療」的政策,演化為「公共醫療開支應由公帑與用者共同分擔」,方為治本之道。

    隨著民智日高、市民日漸成熟下,我相信當局祇要懷有政治勇氣與智慧,清晰地向社會解說醫護體系的危機與問題;和改革措施能為香港未來帶來的整體利益,必能取得有識明理之士的支持!

(ask100.com)